重阳节,这一古老而富有意义的节日,始于农历九月初九。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,那时人们会在秋季丰收之际举行盛大的祭天、祭祖活动,以此表达对天帝和祖先的深深敬意与感激。这一传统习俗在西汉时期开始逐渐普及,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鼎盛,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节日之一。因此,重阳节不仅见证了秋天的丰收与欢乐,更承载了尊老敬老、感恩祖先的传统文化精神。
在重阳节的形成之前,周代就已有了重阳糕的踪迹,当时人们称之为瓷或饵等。此外,登高望远的习俗也已萌芽。古人深信茱萸具有驱虫除湿、逐风邪、治寒热等多重功效,因此将其视为能驱邪辟恶的神奇之物。在登高时,人们会佩戴茱萸以祈求平安。
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,重阳节逐渐演变成为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节日。尤其在晋朝,重阳节受到了空前的重视,节日活动盛况空前。然而,到了南北朝时期,人们对于重阳节驱灾避邪的原始意义逐渐淡忘,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节日中的快乐与愉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