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谱,也称为族谱,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,采用表谱形式展现家族世系。
家谱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,位列中华民族三大文献,为宝贵人文资料,对历史学、民俗学、人口学、社会学及经济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“夫家有谱、州有志、国有史,其义一也”。在中国,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,素来与国史、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。
家谱起源可追溯至先秦,周代已设史官修谱,撰有《世本·帝系篇》。今本虽为清人辑录,但可见《世本》汇总了黄帝至春秋的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世系,是全国性总谱。中国老百姓为什么要续家谱呢?家谱的意义是什么?大体来说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1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
家谱是家族发展的编年史,它详细记载了家族的起源、迁徙轨迹、兴衰历程等。比如一些家族的家谱能追溯到古代的某个时期,记录了家族从北方迁徙到南方,历经战乱、灾荒等种种磨难却依然传承下来的历史,让后人了解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经历。
2、家谱传承家族文化
家谱中往往包含着家族的家训、家规、家风等内容,这些是家族文化的核心。如《朱子家训》以 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 等内容教导后人要珍惜劳动成果、注重节俭,成为许多家族教育子孙的重要准则,使家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。